在墙改梁施工过程中,确保混凝土质量需要从多个环节着手,以下是详细介绍:
一、原材料选择与控制
水泥:
要根据墙改梁的具体工程要求、施工环境等来选择合适品种和标号的水泥。例如,在一般环境且无特殊要求时,普通硅酸盐水泥较为常用;若处于有抗渗要求的环境,可选用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等。同时,要确保水泥质量合格,查看其出厂合格证、检验报告等相关资料,检查水泥的细度、安定性、凝结时间等指标是否符合国家标准。
水泥应按品种、强度等级分批堆存,且要注意防潮,避免因受潮导致水泥结块、活性降低,影响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。存放时间也不宜过长,一般超过三个月的水泥要重新检验其性能后再使用。
骨料:
对于粗骨料(石子),要选择质地坚硬、级配良好的石子。级配良好意味着不同粒径的石子能合理搭配,使得石子堆积后空隙率小,这样可以减少填充空隙所需的水泥砂浆量,提高混凝土的密实度和强度。比如采用连续级配的石子,像5-31.5mm粒径范围的石子按一定比例混合,其空隙率相对较小。同时,要控制石子的含泥量,一般不超过1%,过高的含泥量会降低混凝土的强度和抗冻、抗渗等性能。
细骨料(砂)方面,宜选用中砂,其细度模数在2.3-3.0之间,这样的砂粗细适中,能使混凝土具有良好的和易性。同样要控制含泥量,天然砂含泥量一般不宜超过3%,机制砂含泥量(包括石粉含量)也有相应的规范要求,含泥量过高会影响混凝土的黏聚性和强度。
外加剂:
根据施工实际需求合理选用外加剂,如为了提高混凝土早期强度,可添加早强剂;为了改善混凝土的和易性、减少用水量,可使用减水剂等。选择时要确保外加剂质量可靠,有相应的质量合格证明文件,并按照规定的掺量准确掺入。例如,使用高效减水剂时,若掺量过多可能导致混凝土离析、泌水等问题,掺量过少又达不到预期的减水效果。
二、配合比设计与调整
科学设计:
应由专门的实验室依据墙改梁的设计强度等级、耐久性要求以及原材料的实际性能等进行配合比设计。通过试验确定水泥、骨料、水以及外加剂等各组分的比较好的比例,使混凝土既能满足强度要求,又具有良好的工作性能,如合适的坍落度(一般墙改梁混凝土坍落度在70-100mm较为合适,便于施工操作且不易离析)。
在设计过程中,还要考虑施工工艺和环境因素,例如在夏季高温施工时,可适当增加用水量并调整外加剂的品种或掺量,以保证混凝土的施工性能不因高温而变差。
动态调整:
施工过程中,若原材料的质量、含水率等发生变化,要及时对配合比进行调整。比如当砂的含水率从原本的3%增加到5%时,实际的用水量就要相应减少,以保证混凝土的水灰比不变,否则水灰比过大,会导致混凝土强度降低。同时,如果发现混凝土的工作性能不符合施工要求,如坍落度太小导致难以浇筑,也要适时调整配合比,增加减水剂用量或调整水的用量等,但调整都要在合理范围内,并做好相应记录。
三、混凝土搅拌环节
搅拌设备选择与维护:
要选用合适的搅拌设备,根据工程量的大小、施工进度等确定搅拌机的型号和容量。例如,小型墙改梁工程可以选用强制式搅拌机,它能更有效地搅拌均匀,尤其是对于坍落度较小的混凝土。同时,要定期对搅拌设备进行维护保养,检查搅拌叶片的磨损情况,若磨损严重会影响搅拌效果,导致混凝土各组分不能充分混合均匀,应及时更换磨损的部件,确保搅拌设备正常运行。
搅拌操作规范:
严格按照配合比准确称量各原材料后投入搅拌机进行搅拌。先加入粗、细骨料和水泥进行干拌一段时间,然后再加入水和外加剂进行湿拌,确保搅拌时间足够,一般强制式搅拌机搅拌时间不少于90秒,使混凝土达到均匀一致的状态。搅拌过程中,要随时观察混凝土的状态,看是否有结块、离析等异常现象,若有要及时查找原因并采取措施解决,比如适当延长搅拌时间或者调整原材料的投入顺序等。
四、运输与浇筑环节
运输过程保障:
选择合适的运输工具,根据运输距离、施工场地条件等确定。如果运输距离较短且场地狭窄,可采用手推车运输;若运输距离较远,宜采用混凝土搅拌输送车运输。在运输过程中,要确保混凝土不发生离析、坍落度损失过大等问题,对于搅拌输送车,要保持罐体持续慢速转动,防止混凝土沉淀分层。
控制运输时间,夏季高温时运输时间要尽量缩短,因为高温会加速混凝土坍落度的损失,一般不宜超过45分钟;冬季低温时要采取保温措施,如给运输罐体包裹保温材料,避免混凝土受冻,影响其质量和后续施工性能。
浇筑施工要点:
在浇筑前,要对墙改梁的模板、钢筋等进行检查,确保模板内干净、无杂物,钢筋位置准确且绑扎牢固,防止浇筑过程中出现模板漏浆、钢筋移位等问题影响混凝土质量。
浇筑时要按照一定的顺序和方法进行,如分层浇筑,每层厚度不宜超过振捣棒作用半径的1.25倍(一般振捣棒作用半径在30-40cm左右),以保证混凝土能够振捣密实。同时,要使用合适的振捣工具进行振捣,插入式振捣棒要快插慢拔,振捣至混凝土表面不再下沉、不再冒出气泡且表面泛出水泥砂浆为止,确保混凝土内部密实、无蜂窝麻面等质量缺陷。
五、养护环节
养护方法选择:
根据施工季节、环境等因素选择合适的养护方法。在常温条件下,一般可采用覆盖塑料薄膜、洒水养护的方式,保持混凝土表面湿润,防止水分过快蒸发,利于混凝土强度的增长。对于大体积混凝土墙改梁,还可采用蓄水养护等方式,确保混凝土内部和表面温差在合理范围内,避免因温差过大产生裂缝。
在冬季施工时,要采取有效的保温、防冻措施,如在混凝土表面覆盖保温被、生火加热等(要注意防火和通风安全),保证混凝土在低温环境下也能正常凝结、硬化,达到预期的质量要求。
养护时间保证:
要保证足够的养护时间,普通混凝土墙改梁养护时间一般不少于7天,对于有抗渗要求等特殊性能的混凝土,养护时间不少于14天,确保混凝土强度持续增长并达到设计要求,同时提高其耐久性等性能。
通过对上述各个环节的严格把控,就能在墙改梁施工过程中较好地确保混凝土的质量,为整个工程的质量和安全奠定坚实基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