砖混结构改框架结构(即“砖混改框架”)本质是将“墙体承重”体系转变为“梁柱承重”体系,核心是通过新增钢筋混凝土框架(柱、梁)替代原承重墙的承重功能,属于重大结构改造,需严格遵循建筑规范,且必须由具备资质的设计院设计、有加固资质的施工单位施工,严禁私自操作。以下是关键流程和技术要点(需结合具体建筑情况调整):
一、改造前的核心前提(合法性与安全性基础)
合规审批
需向当地住建部门申请“结构改造备案”,提交原建筑图纸(若缺失需委托机构测绘)、改造方案(含结构计算书),经审核通过后方可施工(私自改造可能面临停工、罚款,且后续无法办理产权相关手续)。
结构检测与荷载核定
委托第三方检测机构对原建筑进行检测:
明确原承重墙材质(黏土砖、混凝土砌块等)、强度(如MU10砖、M5砂浆)、墙体厚度及布置;
测定原基础形式(条形基础、筏板基础等)、埋深、混凝土强度(如C20、C30),评估其能否承受新增框架的荷载(框架梁柱自重+上部结构传力);
核算上部结构(楼板、屋面)的荷载(恒载+活载),确定新增框架需承担的总荷载。
二、核心步骤:“先撑后拆、先柱后梁”
步骤1:临时支撑体系搭建(防止拆除墙体时结构坍塌)
这是改造中关键的安全环节,目的是在拆除原承重墙前,用临时构件承担上部结构荷载,确保楼板、屋面不下沉、不裂缝。
支撑材料:采用φ48mm钢管(壁厚≥3.5mm)或H型钢(根据荷载计算选型),严禁用木杆、劣质钢材。
支撑布置:
沿被拆墙体上方的楼板/梁底,每60-80cm设1道竖向支撑,支撑顶端用可调顶托顶紧(顶托与楼板间垫5cm厚木方,避免压坏楼板);
若拆除的是外墙或长墙(>6m),需在支撑顶部加设横向联系梁(型钢),将分散荷载传递到两侧未拆墙体或临时立柱,防止支撑失稳。
安全要求:支撑安装后需预压(用千斤顶施加1.2倍设计荷载),检查无沉降(24小时沉降量≤2mm)后方可进行下一步。
步骤2:新增框架柱的设计与施工(承重核心)
框架柱需直接落地(或与加固后的基础连接),替代原墙体承担竖向荷载,其位置、尺寸、配筋需通过结构计算确定(需满足抗震要求,如箍筋加密区、轴压比限制)。
柱位布置:优先沿原承重墙转角、门窗洞口两侧布置(利用原有墙体约束,减少对原结构的扰动),柱距一般≤6m(过大需增加梁高,影响层高)。
基础加固:
若原基础承载力不足(如条形基础宽度不够),需对框架柱对应的基础进行加固:可采用“基础扩大”(在原基础外侧浇筑混凝土扩大底面积,配筋与原基础连接)或“桩基础托换”(在柱下打微型桩,桩顶设承台连接框架柱);
基础加固需与原基础可靠连接(如植筋、凿毛后浇筑混凝土),确保荷载有效传递至地基。
柱体施工:
若原墙体为实心砖,可在墙体中“开洞植筋”(剔除部分砖块,植入柱纵筋,与原墙体拉结),支模后浇筑C30-C40混凝土(需振捣密实);
柱与上部楼板的连接:在楼板对应位置钻孔植筋(深度≥10d,d为钢筋直径),使柱纵筋与楼板钢筋锚固,形成整体受力。
步骤3:新增框架梁的施工(传递水平荷载)
框架梁需连接框架柱,承担楼板传来的荷载并传递给柱,梁高通常为跨度的1/8-1/12(如6m跨度梁高约500-750mm),需与楼板、原结构可靠连接。
梁与柱连接:梁纵筋需锚入柱内(锚固长度≥LaE,抗震锚固长度),节点区箍筋加密(间距≤100mm),确保“强节点弱构件”。
梁与原楼板连接:
若保留原楼板,需在楼板侧面凿毛,植入抗剪钢筋(间距≤300mm),使梁与楼板协同受力;
若楼板破损或承载力不足,需拆除原楼板,浇筑与框架梁整体连接的新楼板(配筋按计算,厚度≥100mm)。
施工顺序:框架柱混凝土强度达到70%后(约7天)再施工框架梁,避免柱体受力过早变形。
步骤4:分段拆除原承重墙(核心风险点)
必须在框架梁柱混凝土强度达设计强度(通常28天)、且临时支撑仍有效时,才能拆除原承重墙,严禁提前拆除。
拆除原则:“先中间后两边、分层分段”,每次拆除长度≤1.5m,高度≤1m,避免一次性拆除过长墙体导致结构突变。
防护措施:
拆除时禁止用大锤猛砸(振动可能导致框架节点开裂),宜用液压钳或人工凿除,碎块及时清运(避免堆积荷载);
拆除过程中实时监测(用全站仪测框架柱沉降、位移,每小时记录1次,沉降超过5mm立即停工,检查支撑和框架)。
步骤5:后续修复与加固(确保结构完整性)
墙体修复:拆除后的空洞用轻质隔墙(如加气混凝土砌块)填充(非承重),隔墙与框架柱、梁之间留20mm缝隙,用弹性腻子填充(避免温度变形开裂)。
抗震加固:根据建筑抗震烈度,可能需在框架梁柱节点增设箍筋、在楼板与梁连接处加设负筋,确保整体抗震性能(需符合《建筑抗震加固技术规程》JGJ116)。
验收:改造完成后委托第三方检测机构进行承载力验算、实体检测(如混凝土强度、钢筋间距),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。
关键注意事项
安全性优先:砖混结构墙体多为“一墙一用”(承重+围护),拆除任何承重墙都可能导致楼板坍塌,未做临时支撑和框架前禁止拆墙。
成本与可行性:改造费用通常为原建筑造价的30%-50%(含设计、材料、人工),若建筑年代久远(如超过30年)、基础老化严重,可能因加固成本过高而不建议改造。
功能限制:框架柱会占用一定空间(柱截面通常≥300×300mm),可能压缩使用面积,设计时需平衡功能与结构需求。
总之,砖混改框架是技术复杂、风险较高的工程,必须依赖专业团队,任何简化流程、违规操作都可能埋下安全隐患,切勿盲目施工。